媒体报道
  1. 当前位置
  2. 媒体报道

“双减”释放校园活力 师生共创舞台大戏到北京一零一中《初见纳兰》2021年09月30日

2021年09月30日   海淀报

9月23日,北京一零一中大型原创校园舞台剧《初见纳兰》上演,讲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一生的经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舞台剧由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师生们参与剧本原创、独立排练与演出,小演员们多为该校初二年级的学生。

“双减”政策发布后 学生更多投入兴趣中

“挑战三个角色,在不同性格的角色中切换,系统的训练让我体会到,要想更好地表现一个人物,就要观察这个人物,感悟这个人物的内心,揣摩这个人物的语言等特点,由浅入深地接触,才能让这个人物在人的心里永远扎上根,才能表演好每个角色。”初二2班王子豪一直对表演有着极大的兴趣,如今学校开展了更加丰富的课后活动,通过专业老师系统的培训,让他对表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双减”政策发布后,学校落实政策精神、积极拓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增多,可以投入到自身感兴趣的活动中。“以前放学后,我们着急赶往校外的补习班。现在,放学后的时间我们能自由支配,喜欢戏剧的同学就可以来排练了。”初二学生高知鱼说。

“双减”政策发布后,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积极推进政策的实施,开学时在集团大会上,校长陆云泉向全体教师提出,要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减负增效,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减少考试、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要加强作业管理,重视作业设计研究,推广多样化作业、有针对性作业、具有可选择性的分层作业等,实现作业总量控制。

“减负”给学校开展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拓展了空间,《初见纳兰》的舞台剧就是双榆树校区在“双减”政策之后开展的创新之举。北京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地处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故居桑榆墅旧地,提倡“在地化教育”理念,他们结合本校区独特的校园文化,开展特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我们采用舞台剧的方式,是希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地了解。同时,学生们在演出的过程中,不仅是需要学习舞台表演知识技巧,还要去背诵大量纳兰性德的诗词、其他著名诗人的诗词,学习音乐的旋律并将诗词唱出来,这样的学习既是跨学科的,知识容量非常大,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舞台剧负责人朱向近老师说。

谈起这个学期与以往最大的不同,高知鱼同学说:“以前放学后,晚上只能干一件事,那就是写作业。现在晚上能干好几件事情,不仅能写作业、复习、预习,还能参加排练,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了。”

“家社校”联动育人 搭建成长共同体平台

“《初见纳兰》是一部校园原创舞台剧,要实现从原创剧本到搬上舞台,如果没有外界专家们的帮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朱向近老师说。

一开始,从未接触过剧本的老师们通过诗词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但是这些简单的事件无法成为剧本。他们找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黄天乐博士。黄老师觉得双榆树校区很有情怀,愿意帮助老师们完成了剧本的初稿。

随后,朱向近老师又找到了对纳兰性德有过专门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的李红雨教授。李教授非常认真地为老师们讲解了相关历史,对照剧本来进行解读,对剧本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让剧本更贴合史实、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该舞台剧还获得家长和多方社会人士的支持,实现了“家社校”联动育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务咨询,知识产权机构帮助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舞蹈学院派出专业的灯光时进行演唱配合等。这些关心教育的爱心人士为学生们搭建了成长共同体。

此次《初见纳兰》舞台剧上演前,朱向近老师还把自己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支教学校的21名学生请到北京,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来感受文化气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增加文化自信。

一直以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深入开展“生态·智慧”教育,让教育教学更具人性化、个性化与精准化。“双减”政策倡导的提质减量、减负增效,也为学校的教育创新带来新动力,让校园焕发青春活力。《初见纳兰》舞台剧正是教育集团在“双减”政策与学校“生态·智慧”的理念下,不断追求教育教学创新的探索实践,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李红雨教授对这种运用舞台剧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给予了肯定,“一个中学能够有这样的勇气做这样一件事情,是非常了不起的!”

北京一零一中初中部(双榆树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东里35号     联系电话:(010) 82115548、82481173    学校邮箱:shuangyuxq@beijing101.com

版权Copyright©2016 北京101中学 保留所有权利。   备案号:京ICP备05061944号

官方微信
101中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