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校内新闻
聆听季节变幻 体味气候神奇 感受生命质地 传承文化基因——北京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一)
2023年04月25日 学校课程教学中心
垂杨清浅,桃华娉婷,在这样一个最美人间四月天里,我们迎来了一次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从历法、农业、饮食、健康、习俗等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技知识,北京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组织各个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科学探索观,文化传承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学校还邀请了海淀区名师指导团的各学科专家、一零一教育集团的学术委员、特级教师莅临指导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校长研修项目班的老师们也参加了活动。
初一年级李大伟老师的数学课是《2023有点闰——节气与历法中的数学问题》,除了数学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等各学科知识。李老师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基本的历法知识和闰月含义与原因混乱不清。
在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的基础上,李老师设计了这节课。从问卷中的生日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课上设计了两个“科普小课堂”环节,由学生进行讲解。其一是“阴历、阳历、农历、公历的关系”;其二是“闰月为什么闰”。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课前多次演练,这两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课上在探究为什么要“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过程中,小组同学积极合作,主动沟通,充分讨论,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
在如何设置闰月这个环节,学生需要类比闰年进行讨论估算。在三年一闰补少了,五年两闰补多了的分析下,学生能够逐步的分析出“十九年七闰”的误差比较小。通过不断估算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再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历法的科学严谨。
海淀区名师指导团专家党瑞平老师高度评价:课前准备充分,课标理解精准,课堂组织精彩,问题串的设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亲和准确,板书漂亮。通过闰年闰月及二十四节气的探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与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希望把这种示范课的研究过程带到我们的常态课中,认真研究教材,多给学生创造这种氛围和平台,促使我们平时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初一语文陶彦睿老师讲的是杨绛的散文《老王》。陶老师抓住全文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引导学生探究老王和杨绛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老王这个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杨绛的情感有了更充分的感悟。
名师指导团的褚群生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褚老师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是抓住了全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分析和讨论。设计的问题简洁明了,具有思考和讨论的价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能给予适时的、恰当的点评,可以看出老师随堂的反应机敏,且对文本的理解很深入。针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褚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对时代背景的看法和对文本的理解,给上课听课的老师很多启发。
董磊明老师在初一1班讲了一节作文公开课《又是一年清明时》。这次作文课延续了初一年级语文备课组从上学期开始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实践、写作”活动,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为主题进行实践、写作,并且结合正在学习的语文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这一训练点进行写作指导。这节作文课以“选择有价值的细节,描写有生命力的细节”为课题,指导学生辨析、赏析学生精彩细节描写片段中的生命力,总结了有生命力的细节的描写方法,让学生的作文修改有范例、有方法。
课后,海淀区名师指导团专家褚群生老师认为这个实践写作活动很有创意,把写作指导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进行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了学科素养和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课标理念落地,把课内外打通,既有教材要求、写作内容,又有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打通,帮助学生解决没有素材可写的问题。题目设计多角度,给学生选择的空间。这堂课的细节描写训练有要求、有标准、有类别、有方法,修改过程突出了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最后,褚老师希望初一语文组的老师们后续继续关注学生的成文过程,把作文指导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做好、做实。
英语课中,我们虽需学习西方文字符号,同时却更要弘扬华夏传统文化,以英文之镜,映华文之美,引领学生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初一英语冯硕老师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化课,借助英文展现出华夏先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自然的观察与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电闪雷鸣、寒冬酷夏等自然气候变化从最初的敬畏到最后的有效利用这一进步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平凡却磅礴的智慧力量。
海淀区名师指导团专家胡小力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肯定了主题选择、教学设计与实施方式,冯老师语言流畅,互动力比较强,内容自创,学生积极、主动、专注。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应将主题课程系统化、系列化及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建议。
总之,学习外语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与此同时,借助外语弘扬本族文化具有十分显著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带领学生学习外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不懈引导他们掌握自己的本族传统文化,使学生们不仅能够借助外语优势获得更精彩的人生经历,更是能够将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精髓不断发扬光大!
初二物理梁婷老师以压强为小单元,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物理实践活动课程《喷泉行动》,主题任务:如何在学校水池搭建不用电驱动的喷泉?把学生分成调查组、考察组、设计组、工程组和问题组,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这种喷泉的原理,结构,并进行喷泉制作和汇报!从提高核心素养角度思考课程,目标明确,喷泉难度递进,且覆盖压强主体知识,以活动带复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信大方。
海淀区名师指导团专家刘丹杰老师评价:该课程设计新颖,定位准确,很好的诠释了新课标新添的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任务拆解得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不同的组,有调查,有测量,有设计,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学生主持讲解,不仅是主体的体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元的评价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主导,教师的精心设计成就了这节精彩的课。教师和小组成员还可以在课前共同备课,用通俗易懂、准确的语言讲解。
初三物理梁云香老师的课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在课堂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引领学生依托等效替代的思想设计电路、组装电路、查找故障。
海淀区名师指导团专家刘丹杰老师评价:教学内容组织逻辑性强,由浅入深,讲解清晰,学生充分参与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了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注重自主构建、夯实基础、总结方法、知识迁移,注重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的培养,给学生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建议将典型的常规实验电路图作为基础,变式在黑板上逐步变化,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动态变化过程,便于理解。解决学生故障的真实问题,把课堂生成转变为亮点。
05
海淀区名师指导团专家裴群老师评价: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有大观念来统摄课堂的意识,有建构分析模型的意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梳理水的组成、变化过程。课堂上有引导学生思考的意识,不断提问、不断启发,让学生思考表达。注重新课标的学习,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从身边的化学入手,到实验室中的化学,最后运用化学视角解决问题。教师设计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活动,通过提问、启发,鼓励学生表达的形式,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孟云霞老师的化学课《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是一节中考复习课。对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有白色沉淀现象,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却没有明显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设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验证反应的发生。逐步解决设计实验的原理问题、装置问题、实验方法问题、排除干扰问题等,通过讨论,展示,分组实验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最后总结出验证无明显实验现象的验证思路,并联系初中化学重点几个无明显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运用了哪些思路和方法,同时辅以中考题,模拟题练习,让学生见不同装置图,开阔学生思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海淀区名师指导团专家裴群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孟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探究的意识,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导课堂,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实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获取证据,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亲切和蔼,气氛融洽,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有新课程意识,课堂融入信息技术以强化认识效果。同时也给了合理的建议,提高了认识,化学组老师们收获满满。